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冠军指标 > 冠军指标介绍 >

2010年一老兵深夜乔装越境,只为寻回战友遗骸:兄弟,我带你回家
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2:38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一个身着朴素的中年男子,总会在每一年的秋天,出现在我国宁明与越南的边境线上。

令人费解的是,在这么久的时间里,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望着边境线那一方的土地出神。

终于,在2010年的这个秋天,这个边境的夜晚,安静得只听见树叶沙沙声,他穿着深色的越式服装,小心地穿越了边境线。

穿越过去之后,他利索地往更深处走了进去,嘴里一直说着些什么,听着是:

“兄弟,我来带你回家了。”

满腔热血挥洒前线

1974年,我国帮助越南击退美军,使他们恢复了真正的平静。

然而,没过几天,他们却恩将仇报,开始频繁骚扰我国边境人民,企图占领我国土地,做出大量危害我国的行为。

面对越南这样接二连三的挑衅,1979年2月14日,党中央决定坚决维护中国边境安全,下令全面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。

对此中国部队进入全面备战中,并在各处宣发征兵,大力号召有志之士共同出国抗敌。

面对外敌的入侵,各地百姓踊跃参与报名,大批心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加入到部队里来。

而此时此刻,有一个刚从田边结束农活回家的精壮青年,郭益民,他也路过了一时间人群聚集的村头。

晃眼间他看到了那张征兵的宣传,驻足凝望了一会儿,身上涌起一股热血,毅然决然地选择告别家人,参军报国。

在军营里,因为从小帮家里务农而有着精壮的腱子肉,郭益民在这里的训练也是毫无怨言。

自从来到了部队,他开阔了眼界,知道了许多以前从未听过的事,身体也一天天更加健壮。

他严守纪律,听从指挥认真训练。进行训练考核,参与军事模拟作战,均表现优异。

1979年2月17日,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。

一辆辆辎重车跟在整齐的队列尾部,拖曳处出蜿蜒的痕迹。他们从未见识过战场,心中难免不安与惶恐。

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。依然踏着整齐的步伐,眼神坚定地望向前方,稳步前进。

遥远的行军路途终于接近尾声,风尘仆仆的他们,脸上沾着深色的灰,衣服上下尘土斑斑,但个个眼神坚毅。

1979年2月24日,郭益民等人待命于高平南部的一个偏僻路口。

随着司令员的一声令下,他们开始了第一场战斗。

解放军东边部队分三路往更深处进发,郭益民所在的部队,跟随南下。

24日晚6点,随着正面部队的炮击开始,他们越过了南部防御线,成功突入敌军内部。

与此同时,东、西两区大军也分别向中心进军。

直到晚上9点,解放军从东、西方向的战事才有所停歇。在战士们的拼搏之下,他们也是准时到达指定地点。

为配合解放军大军,对高平从东、西、南三个方同时发起攻击,他们要从南面军备薄弱处突进,打越军一个措手不及,形成包围之势。

就在他们打到越军军事堡垒门前时,越军发起了临死反扑。

面对越军的奋力突袭,攻势更加凶猛,但战士们没有松懈后退。而是更加沉着冷静,知道这样的

25日,双方的第一次较量逐渐结束,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,对越军的三处地点逐个击破,并拉开了战事防线。

在这一次战斗中,战士们功不可没,他们及时反应听从指挥,展现了极高的军事作战能力。

兄弟魂梦若伴前行

1979年2月26日,对越反击自卫战的首场战斗告一段落。

在这次行动中,解放军们英勇克敌,配合无间,完成了各自的战事要求,攻下了高平与谅山。

尤其是南区作战部队,他们行军路程本就较为遥远,更是需要在深入敌国地区域潜行。

胜利的捷报带着对他们的鼓励与嘉奖,传到正在休整的南区作战部队中。

大家都激动地冲天吼叫。

郭益民的内心也是激动不已,眼中冒着亮光,心里期待着胜利的那一天,恍惚间,他不禁想起了一位同乡的战友。

那可以说是他在部队里最亲近的人,李保良。

1979年,带着拳拳爱国心,胸怀报国热血,他参军入伍,与他一同去的就有李保良,他们的命运在那时相接。

身在同一个连队,他们自然是亲近相处。

在日常生活中,两人因为出自同一个故乡的缘故,向来是互相照顾有加,以兄弟相称。

在日常训练和工作上,也如无间伙伴,可以放心交付后背。

虽然,后面在作战时,两人不在同一个队伍里,但是彼此间也深深的牵挂着对方。

分别前的那晚,他们一起加油打气,一定要早日将敌人赶出边境线,一起回家。

然而,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,让他们在加油打气时,也不免疑惑,自己真的能回家吗?

于是,这一晚,李保良还说了一句,

“不管我们谁,牺牲在战场上了,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要带对方回到祖国!”

思绪一晃而过,郭益民被拉回现实,他看清楚眼前,大家已经从欢呼中缓和了下来。

听着团长在讲台上鼓舞士气,他虽然也高兴不已,但也望着不知道哪个方向,想着那个不知情况的弟弟。

“我们一定会安全回家的吧,保良”他低声说到,突然猛地摇了摇头“呸呸呸,一定会回家的,大家都能活着回家!”

不久,他们就迎来了下一场战斗。

此时已经深入了越南境内40公里,越南首都已然暴露在解放军面前,我国敲打他们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。

于是,接下来连队采取边游击边撤退战术,慢慢往回撤。

等到郭益民在战斗结束回到驻地,才在军营里得知李宝良牺牲的消息。

而由于战事吃紧,没有人能够将战士们的遗体带离战场。

誓携兄弟重返家乡

1989年10月,战争结束,回归和平。

硝烟平息,枪炮的迷雾散开,战场疮痍之下掩埋着无数魂灵有了飞散的广阔天空。

但郭益民的内心,却蒙上了一层阴霾,保良还没有带回家,这成了他几十年的遗憾。

这也成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郭益民从来没有忘记过许下的誓言。

退伍之后,他便在广西宁民定居,找了个普通的体力活过日子,一日一日,一月一月,多方打听究竟如何才能找回自己的兄弟。

炮火子弹呼啸而过,硝烟气味弥漫在鼻,眼前李保良兄弟的面孔越发清晰,而这张面孔又慢慢一点点消失,仿佛看到了在向他挥手告别……

一次次在这样的梦境里醒来,郭益民已经湿润了双眼,但这样的梦,却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。

好像保良兄弟就在指引着自己,每次望着兄弟逝去的方向,他都暗暗攥紧了拳头,下定决心:

“兄弟,我一定要带你回家!”

经过努力,几经波折。郭益民找到一位战友,陈建国,他当年和李保良同一连队。

皇天不负有心人,从他身上问到了有关的线索。

当年,他们一行几人,为了争夺高地,打开突破口,挺着机关枪和手雷就向敌军突袭。

李宝良英勇无畏,在争夺高地时为了给我方士兵制造突破口,与战友冲入敌阵,壮烈牺牲!

陈建国还深刻记得,李保良在队伍前方带领的摸样,令人痛心的是,只有他因为在队伍后面,躲过了死亡的追赶,等到了大部队到来。

因为战事紧张,都没有办法把骸骨给带回,但幸运的是,陈建国说能依稀记得那块高地的位置,并给郭益民画下了简图。

有了具体位置的消息,郭益民就已经做好了打算,决定自己只身越境前往,无论如何也要找到!

2010年,按着陈建国的那张简图,他来到了那次战斗的高地。

与之前的荒废相比,现在已截然不同,炮弹打出的坑洞被填平,光秃泥地长出植被,只有依稀可见的地貌,以及一些半截的战事废墟。

他就这样静静地站着,没有说一句话。

郭益民知道,如今再怎么样都不可能将李保良找到了。

良久,对着脚下的土地低喃:

“兄弟,我带你回家。”

郭益民俯下身子,开始用手去挖着。

等挖出了一个小坑,他才作罢,慢慢捧起一抔湿润的黄土,装到了随身带的方盒里。

第二天,郭益民来到了到了宁明烈士墓园。

这一次不同,不再是那身朴素的衣服。

他身穿旧式军装,虽然陈旧,但却干净利索。

双手捧着一个盖着红布的暗红色方盒,慢步走向李保良的衣冠冢。

郭益民深深的鞠了一躬,将东西放在墓碑前方,又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
霎时间,他心里百感交集,保良兄弟三十年的等待,终于到头了;自己许下的诺言,终于实现了。

郭益民心里的阴霾,也是在此时有所消散。

日光洒下,爬过树叶间隙,走到郭益民眉梢,照在李保良的墓碑与那个红布方盒之上。

郭益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,李保良似乎也这样静静回应着他。

良久,郭益民带着方盒离开了墓园。他要将那抔黄土洒进黄河,让兄弟回家,回归祖国奔流的血脉。

从两个陌生人,到亲密无间的战友;因为一句誓约,坚守三十年,称之为真正的兄弟情谊绝不为过。

虽然以撒土入河的方式让兄弟回归祖国,但郭益民心里是否会在意,没能真正的将李保良的身躯带回家?

他是否还会再继续寻找?

可以肯定的是,当希望再次来临的时候,他还会跨越边境线,带兄弟回家。

而人民也记得,曾有无数个如李保良一样的英雄,用生命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和平幸福,他们不应该被忘记,也不会被忘记。

越军兄弟陈建国郭益民李保良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我的网站